减肥健身,牛排是一种不错的食物,有营养,热量又不高,还适合装B。但是,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 home cooking 吃到好吃的牛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2022年,牛排本身价格也还不贵。对比超市里面120+元/kg的价格,网上的平价原切牛排价格也差不太多,有钱的买贵一点点的也行,自家做着吃嘛,别太Christina(被 鞑厨高寒
认为是那一类特别矫情的白富美女友的代称)。一块原切牛排大概100-250g左右,十几二十块钱的价格,和一顿便宜外卖差不了多少。
煎锅也不贵,狗东上三四十块钱就能搞一个铸铁煎锅。嫌烦不想买锅,直接用家里炒菜锅也将就。不过,为了装B品质,还是建议买一个。

反正,关在家里无聊,想要照着我这个流程最简单的玩上一玩,你的最小花费大概是不到200块RMB:牛肉150+锅40+一个周末的空闲。而且, 一顿吃不了,150是1kg肉的价格,可以玩好几次。
关于煎牛排,B站上有一堆视频,但多数视频都是炫耀、诱惑,真正讲清楚原理的很少。要想深入理解,不能判断真假的消息太多,只有通过实验去解决。
什么是好吃的牛排
好不好吃,是个主观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从主观里面,抽象一点客观出来。
熟度
到专业的西餐厅,还是有服务生会征求你关于牛排熟度的喜好。这块网上太多东西了,随便搜搜就大概知道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708808

这些熟读对应到烹饪上,就是对温度的掌握。按照美国农业部建议的《牛肉熟度与温度对照表》,可以参考以下温度。
1分熟:rare:52℃
3分熟:medium rare:55℃
5分熟:medium:60℃
7分熟:medium well:65℃
9分熟:well done :71℃
这个温度,指的是牛排中心的温度。所以你也可以看到一些外国人的视频,用室外烤炉烤牛排,要插个温度计上去,目的就是了解牛排内部温度情况,判断熟度。
表面酥脆
好吃的因素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表面的脆壳。

你可能看到很多视频,炫耀牛排,会用刀刃刮一刮牛排的表面,听到脆脆的声音。这个焦糊适当的壳,就是通过“美拉德反应“形成的。
先通俗的说一下各大博主装逼的词,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
就是把蛋白质往热油里面一放,表面弄成糊了吧唧的那个反应,这个时候胡了吧唧的味道还挺好吃,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生成了很多好吃的物质。美拉德反应的温度区间大概在140℃-170℃,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老一辈说的油冒烟了的温度,油冒烟了下肉,肉的表面就会发生美拉德反应,炒菜好吃。(ps:说老一辈的意思是当年的油,不像现在的各种金龙鱼,以往杂质比较多,所以烟点低。现在的油都提得很纯,烟点也高了,大豆油能到230℃。)
小结一下:做出好吃的牛排,本身是一个温度控制的艺术。即要中心温度到指定的熟度,也要表面高温产生美拉德反应形成焦化壳,更重要的是,这两件事要发生在同一块牛排上。
当然,好吃还有很多其它的维度,比如酱汁、香料之类的。本文暂时不讨论那些部分,只聚焦在煎牛排本身。
解冻
解冻,这么简单还需要说么?
咳咳,这就是水深的地方。解冻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有很多种不同的做法,直接不解冻,室温解冻,流水解冻,冷藏室解冻……卖牛排的一般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一定要放在冰箱里解冻,但几乎讲不清楚为啥要这么做。
一种常见说法是冰箱冷藏解冻,有助于激活牛肉纤维细胞。我觉得这种说法就是扯淡。
冰箱冷藏解冻的温度是2~5度,这个温度让细菌不容易那么快的快速增加,整体上会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温度,即便解冻时间长了一点,牛肉也不会坏的那么快。你想超市里面的肉摊挂着的肉制品,不也能摆一天么。36小时之内,牛肉已经进你肚子了。

通过观察我发现室温解冻之后牛肉的表面出现很多蜂窝状结构,当然冰箱冷藏化冻的也有一些,但不那么严重。我理解是水变成冰膨胀,快速解冻化成水之后,纤维来不及回弹恢复,水流了出来,剩下的就是这种蜂窝状结构。牛肉的口感要多汁才好吃,这些流出去的水就是熟了之后的汁。因此在解冻的环节,最为重要的是让水分尽可能的少流出,因此也就要减慢解冻的温差和速度,尽量少的去破坏纤维组织。解冻这个环节流了太多的汁水出来,就特别容易柴。冷藏室这样的环境,牛排内外温差比较小,解冻速度比较慢,可以更少地破坏牛肉组织。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不解冻,直接上煎锅,会导致表面温度很高,但是中心温度还没化冻。这样的效果,就是表面焦黄,中间还是冻肉,没法吃。
小结一下,解冻最重要的要义是尽量减慢环境和牛肉之间的温差,减少快速温度变化对牛肉组织的破坏,从而控制牛肉内部水分的流失。另外就是让后续的环节,更容易控制温度,达到最终完美状态。
擦干
为什么擦干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呢?牛排放在锅里面一加热,反正就一会儿就干了,擦干,有那么必要吗?
大块食物加热,本质是环境与食物表面接触,加热食物表面,温度慢慢的传递到食物内部,食物的不同位置温度分布并不是均匀一致的。牛排表面的水分是直接接触热油或者是烤箱环境的,接触到高于100℃的环境,水分快速沸腾气化,形成隔热层带走热量,真正传递到内部的温度不会那么快的。很多视频里面可以看到,切开的牛排,过熟的那个表面,只有2-3mm厚,相比于整个牛排是很薄的一层。
所以,你要控制的是,怎么让表面温度达到170℃的同时,内部温度控制在50-70℃。
控温原理
还记得我刚才说过解冻就会流汁水出来吗?如果不擦干,表面水分过多,牛排往上一放,牛排表面温度会骤降到120℃左右,根本不在140至170度的美拉德反应的温度区间。又,因为牛排比较薄,温度快速地传到内部,牛排内部温度已经升到远超过全熟的70度,这时肌肉纤维全都收缩在一起,把汁水都挤了出来,你可以看到牛排表面有血水渗出,这些液体进一步让牛排表面保持更长时间在120℃。而你观察表面没有形成美拉德反应,继续加热,等表面美拉德反应形成之后,内部汁水都全跑完了,牛排已经硬得跟牛肉干一样了。
擦干能让表面尽可能快的,尽可能久的保持在美拉德反应温度区间,快速形成脆壳。
前文说过,牛排表面要形成美拉德反应,同时牛排的内部最好尽可能多的保留汁水。那好吃的牛排,就是要保证表面高温形成美拉德反应170℃,同时,内部温度不能太高,最多71℃。请注意同时这个词。这意味着牛排越薄,例如两厘米以下,表面形成美拉德反应的同时,也会顺带把内部弄熟。牛排越薄,做出好吃牛排的难度系数是越高的。因为形成美拉德反应是140至170度,而五分熟、七分熟、九分熟,内部温度也不过50至70 度,很可能几十秒的美拉德反应直接就击穿了牛排内部的温度。
所以商家所谓切得很薄,为了新手好操作,可能是胡扯。从这个角度,我倒认为三厘米以上的牛排,可能才是让新手更容易操作的,因为时间足够长,可以插上温度计观察内部温度,到火候了也可以有足够时间窗口翻面或取出。
安全因素
当然擦干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如果牛排表面上全是水,水到热锅里面会把油崩得到处都是,不安全,容易毁容。详情可以看一下这个试验:

擦干用品注意事项
哦,对,擦干最好用厨房纸巾,十几块钱一大卷儿,有七八十张。当然你用干净的布也可以。要进嘴的东西,还是弄干净点好,一次性的没负担。

注意不要用擦屁股那种卷纸,那种纸是设计成遇水溶解的,往牛排上一擦掉纸渣,牛排就没法吃了,看起来太恶心了。
控温应关注哪些影响因素
人眼视觉是无法直接观察到温度的,只能通过触觉,不过为了安全,最靠谱和准确了解牛排内部温度的办法还是温度计。新手建议电商平台上买个温度计,二三十块钱。不用买太好的,也就你测试的时候,会用两下,以后搞熟练了,温度计就没啥用了。

这里面有一个Tips,就是在煎牛排的时候,一旦你发现表面有血水渗出,赶紧翻面或者出锅,这意味着你的牛排正在快速的流失水分。另外,在第二次翻面的时候,可以考虑变小火,让薄牛排的内部温度不至于升得太快。
还有一个关于锅的Tips,就是这个锅的热容量最好要大一点,受到温度冲击之后不会降温降的那么快,可以在140℃以上多保持一会儿,这样就能让美拉德反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因此,在便宜的基础上,买那种厚底儿的特别重的铸铁锅,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再说一个 Tips,有一种新派做牛排的方法是低温慢煮。这样成功率比较高的原因是,温度就从来没去过美拉德反应的温度,直接定在牛排内部成熟的温度,所以温度肯定不会失控的。先把内部搞熟,然后在处理表面;或者,先处理好表面,再放在真空袋里面,用慢煮的方式把内部搞熟。这种控温方式,等于把“同时”变成了“异步”的过程,就简单许多。这个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高中化学里面那个“水浴加热”。

当然,我查了一下低温慢煮机,虽然原理很简单,一个泵,一个温度计,一个加热器,但是卖价很贵啊,好一点的都是一千大几呢,便宜的也要三五百。你横向对比一下,米家的电水壶也才一百出头呀。玩一玩的成本太高,这个就不推荐了。

煎牛排
这一步就是控制温度的关键了。前面讲过,牛排越薄,这个时间窗就越短。建议你还是多做几次试验,不同锅具、炉子的加热功率都是不一样的。

有网友推荐,1.5cm七分熟两面一共煎4分钟,换算到单次是60秒每面两次,我感觉单面时间50秒都算长的,我尝试了3.5分钟,牛排内部温度很快会上到70度以上,直接全熟了,有点柴。
因此,经过实操试验,给您一个建议,对于1.5cm的牛排,这一步一定要掐着秒表来,记好参数,以后调整。锅不同、加热功率不同,这个办法最容易找到最佳参数。看温度计是来不及的,因为虽然温度计可以每1s刷新一次,但是因为热传导到传感器也要花时间,要3-5s才能稳定,这3-5s的时间对于60s的时间窗来说太长了。

还有就是见到表面出血水了,赶紧翻面别犹豫。
醒肉
之前一直无法理解 醒 这个字。他都死了,怎么wake up?

醒肉,就是把肉出锅放在菜板上放着,啥也不干。用工业的说法是 “出炉空冷” 。
这一步的目的是花点时间让紧绷的蛋白质松弛一下。蛋白质松弛了,没跑出去的水分就又回归到蛋白质缝隙中了,醒过之后,你吃起来肉就多汁了。当然你要是馋了,不醒直接吃也可以。
吃肉
配生菜是最简单和朴素的吃法,生菜叶子卷肉,一点都不腻。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在菜板上抓着吃。如果要上盘,盘子最好热一下,不然肉接触到冷盘子,牛油会凝固得很快,影响口感。

这时候,你可以变着花花玩了,各种酱、各种西蓝花西红柿摆盘,各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