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这本书,你大概率是知道开篇就讲了的这个ESBI模型。

ESBI模型
E代表雇员(Employee)
B代表企业主(Business owner)
S代表自由职业者(Self-employed)
I代表投资人(Investor)
我们每个人都至少位于现金流象限图4个象限中的一个,所处的位置取决于我们的经济来源。我们中的很多人靠薪水生活,属于雇员,另外一些人则是自由职业者。雇员和自由职业者都位于现金流象限图的左侧,那些从自己的企业或投资中获得现金流的人则位于现金流象限图的右侧。
这本书的后面,讲了送水工抬水和建立自来水公司竞争的例子,这是一个关于现金流的例子。
从社会结构来讲,E和S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加起来大概能有90%左右,处于I象限的,凤毛麟角。所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今信息差已经很小了,I象限人这么少,是什么原因?门槛很高吗?还是…
我想了一下,可能有几个因素是比较关键的:
- E和S是有人教的,而B和I,几乎没有人教。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倾向于让我们追求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不是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投资者或企业家。另外,投资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也是要学习和练习的,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摸到的。比如如何洞察一个行业,如何计算风险…学习很贵,实践机会更为难得,或者就是懒,不愿意学习。
- 多数人是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做生意和投资,都是要承担风险的,比如大家都见过的COVID-19影响下的各种生意,遭遇了不同的不景气。很多人,也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比如那些大厂高P,买房子扩大了现金流的支出,一旦收入进入寒冬,马上就遇到房贷还不上等问题。
- 投资资金门槛高。我们可以看看,要起一个小生意,比如开个“奶茶店”,大概要几十万的本金;或者,去投个公司,去搞个期货,这些都是要几十万上百万的起步。当然,一般人不具备这样的财力去开启,即便开启,由于并不高的成功率,也不愿承受投资失败,重头再来的后果。
- 缺乏耐心,不能长期主义。投资的公式是
alpha+beta-gama
,通常需要对趋势准确的判断,和忍受账面亏损的坚定,还有长期的时间。而许多人,可能在遭遇上述困难的时候,往往选择放弃,在面临关键选择时更容易退回到E或S象限。
高净值人群
那么,真实的中国社会是这样吗?
有一个词叫做“高净值人群”,这一部分人是不是都在I和B象限呢?先看下定义:
高净值人群一般指的是可投资资产超过XXX万或者1XXX万的人群。高净值人群可以分为创富一代、董监高、职业经理人(非董监高)、专业人士、继承二代以及家庭经营者六大人群。
我找了下银行的研报,上面有高净值人群的画像,是这么说的:

E象限:工资
B象限:企业营收
I象限:企业长期激励、投资收益
富二代的事咱就不说了,要是想变成富二代,得先有一个富一代。
我们可以看到,从这个调研报告中也可以瞥见高净值人群的收入结构。首先,中国高净值人群,也是有40%的人是有工资收入的,对老板们也要拿工资的。其次,除了工资,他们还有B象限的营收,I象限的股权、和投资收益。所以从收入结构上来讲,工资性收入不是不好,而普通打工者应该想办法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工资性收入占比降下去,这是一个改变收入结构的事。
小结一下,国内高净值人群还真都是靠投资靠企业的。如果是个Employee想搞钱,就得想办法弄投资,拿被动收入。
怎么切换呢?
学习以提高技能
看书
买课
实践
找老师
找投资门槛低的事
储蓄:1-3%,0元起步
银行类、可口可乐类的股息:5%,万元起步
…..
详细的就不展开了,知道很多,但你懂的,不能公开教,只能自己悟。
你看,这门槛又立起来了不是~~~